2016年的高考剛剛過去,低頭算算,距離我高中畢業堪堪八年。如果不是社交網絡上洶涌而來的高考軟文和段子,我都快忘記這個曾經魂牽夢縈的日子了?;蛘哂媚罴靶募聛硇稳莞鼮榇_切,因為這是一個畢其生于一役的日子,這里的“生”當然指的是義務教育的讀書生涯。
說起這段讀書生涯,就不得不說起甘棠湖畔我的母校,九江三中。從初中到高中的整六年,我都是在此度過的。不僅如此,因我自小住在三中校內,對這片土地還有著孩提時就建立起來的親切與熟稔。三中對我來說,除了是一間學堂,更是一種生活。
翻開兒時的相簿,隨處可見十幾年前三中的剪影,和被翻開的記憶共同勾勒出舊時的模樣。那時候的操場還是自然的操場,春天鋪著茸茸的綠茵,綠意直濺眼眶;但在萬物凋零的秋天,綠草撤離,沙地裸于秋日之下,稍有風過便揚塵漫天。還記得高一軍訓的時候,炎炎烈日伴著滿面灰土,狼狽不堪。而今,塑膠操場取而代之,永絕了灰塵之擾,卻也把四季的更迭隔在了跑道之外。體育館修繕一新,籃球砸在地上發出悶悶的咚咚聲,無數次的期中期末年級大會的發言疊在一起,席地而坐的微涼感,麥克風的雜音……過去的教學樓也由兩棟變成了三棟,教師們的辦公室換來換去,跟著的是交收作業的小課代表們跑東跑西。粉筆篤篤地在黑板上留下痕跡,底下一筆一劃照著謄寫成筆記……聽說現在已經全部換成了多媒體幻燈片教學,不知為何有些失落。我挺喜歡落筆規劃成整齊的筆記,像是一件作品,特別是生物課上跟著畫一個個細胞的結構,從草履蟲到被子植物,真真是一本圖鑒了。
記憶憑借感官由點及面的蘇醒,蒙太奇一般在我腦中放映。小學讀的是離家15分鐘的少年宮,三中對我來說是每天早上離開與傍晚回來的地方,是校門口的糯米包油條和校內沙坑里的尋寶歷險。永遠逆著三中的中學生們的人潮的我,在想什么時候也會順著走……事實上后來我在人潮中卻并不曾順路,因為我上學只用從住處走到教學樓了,連大門也不經過。我的世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校園里度過,當然,隨著初高中課業的愈加繁重,走出這座校園的時間也越來越少。
想來那六年,生活不乏單調,學習不乏枯燥,好在三中的老師們都是勤懇有方的好老師,而我也足夠認真地在為未來搏一個好起點。國家人多資源少的局面,必然造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困途,也就意味著必然付出比其他人十倍百倍的努力,才能躋身高等學府。本來有趣的學習在無數次的重復中也成了一種緊箍咒般的壓迫,卻也是取經路上必歷的艱險。最單調枯燥,卻也是最簡單純粹的。我始終忘不了一位老師說的話:“請珍惜現在的日子,因為這是你人生努力必有回報的日子?!?/span>
是的,中學的學習生活有著最簡單的獎懲體系和相對簡單的小小的社會,這個小社會的規則透明而積極。等跨入了真正的大社會,你會知道,你所付出的努力只是一種過程,沒有人能保證結果;你會知道,唯一的規則夾雜在復雜的規則網中,變成了不起眼的一脈。是的,這一切的變化就是成長。它好,也不好,但是不可拒絕。我們能做的,是做每個時期應該做的事。讀中學時要讀的書,犯孩子時會犯的錯。至少,在成人之前,我們能站在更高更明亮的路口,再去經歷更加復雜和痛苦的成長,開辟屬于我們的荊棘之路。
感謝三中,中考和高考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緊接著我又在復旦大學過了七年。六年和七年,呵,看起來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。大學與中學截然不同,你有了自由,同時也變得迷茫。未來的可能性不再是高考后的錄取通知書,而有著出國保研國企外企公務員等多種選擇。工作與大學又截然不同,你開始反芻一些常識,知道了學校之外的冰山龐大的規則體系,開始明白人與人生的復雜,開始心里記下一些生存與生活的道理。這種成長是清晰的,偶爾也會回過頭看看幾年前懵懂的自己而哂笑,卻也珍惜所有的過往,因為沒有過往的跌跌撞撞,就沒有現在有血有肉有想法的自己。
2016年,是母校建校60周年校慶。60年,是個圓滿之年。里面有著我學習過的6年,也有無數三中學子學習過的日子。一所學校,也在歲月的洗禮后,變得更加親厚和強大。我依然會?;厝タ纯?,看到三中每年都有些新鮮的變化,看到變化中那個過去的自己,會悄悄的笑起來。
三中,60歲生日快樂。